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22年确认的蜱传播出血热疾病,病因是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biense,之前称为SFTSV或新型布尼亚病毒)。自2011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报道该病以来,SFTS病例在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缅甸等多数亚洲国家广泛分布,且近年发病率不断上升。
SFTS的发病特点为急性高热伴随胃肠道或呼吸道症状,并伴有显著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尽管多数病例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可发展为严重并发症,包括脑病、暴发性心肌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使得临床医生在识别高危病例和实施适当支持治疗中面临诸多挑战。目前,SFTS的死亡风险预测主要依赖常规临床指标,其有效性有限。
细胞因子代表了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但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多样性使得传统检测方式(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存在通量低、灵敏性差和重复性不足等局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高通量、高灵敏度和强稳定性的细胞因子筛选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这为发现SFTS预后标志物提供了可靠手段。因此,寻找有效的SFTS预后预测因子和潜在药物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朱鏐娈和陈志海团队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的期刊《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了名为「Identification of CCL20 as a prognostic predictor for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ased on plasma proteomic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Olink蛋白组学技术,对患者血浆蛋白组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识别出CCL20作为SFTS预后的新型敏感且高特异性的蛋白生物标志物。
研究显示,死亡病例与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包括CCL20、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α(CALCA)和多营养蛋白(PTN)等多种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密切相关的蛋白。通过对比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研究者确定了86个差异表达蛋白,并建议将其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利用FDA批准的药物-基因相互作用数据库(DGIdb,v420)对候选药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202种针对37种蛋白的药物,涵盖抗病毒、抗凝、抗炎、抗生素、化疗和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物类别,为SFTS的治疗提供了多种药物选择。
在基于Olink血浆蛋白组学方法的研究中,首医团队对30名SFTS幸存者和8名非幸存者的184种血浆蛋白进行了检测,并在154名SFTS患者队列中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非幸存者与幸存者相比,共有110种差异表达的蛋白,以细胞趋化相关的功能通路为研究重点。值得注意的是,CCL20在预测死亡方面表现出色,其在发现队列和验证队列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和0.9033,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此外,研究还发现202种FDA已批准的药物,这些药物可靶向37种与死亡相关的血浆蛋白,为SFTS提供了潜在的药物再利用机会。这些发现表明,通过血浆蛋白质组学方法,有望揭示SFTS不同临床结果的特征,而CCL20作为一种新生物标志物,对SFTS预后的预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一系列成果为SFTS的临床管理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凸显了尊龙凯时在推动生物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